生气或积郁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会伤及全身五腹六脏,重则易引发脑部猝死,生活中大大小小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以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放平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保全健康的身体。
道家之所以能达到“守一,抱朴,虚静,逍遥”的心灵境界,一部分来源于庄子不生气的智慧,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很多道家“不生气”的大智慧。
多维度看问题,避免狭隘视角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的意思是说若你意识范围很小,世界范围也就很小,那你去理解比你视更宽阔的人其实很困难。大知能够看到许多小知体察不到的东西,而我们很多时候则是处在“小知”的状态里:比如我们会抱怨老板不知道我们多卖力,但同样我们也不理解老板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应酬的辛苦。宽宏的心态和多元的视野让我们思维更宽阔,心胸也更宽广,自然你就没那么容易生气了。
我们骄傲,我们愤怒、我们有负面情绪,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无明”。“大知”的智慧是让我们随时随地用变换的视角多维度去看一件事情,以变换的视角若你发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能从多角度看一个问题,心境也更轻盈,那你便已通透大知的智慧。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写到: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应该为自己开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心智能量,不被“我有功劳”、而绑架“我需要也不被外界各种事物所绑架。健康的心智模式和忘我的修养心态会让你懂得,刷存在感是无意义的。
生气本质上是内在的心智模式构建出了问题
每一个人都在过往的种种时间、种种机缘里面,形成了种种的心智模式的障碍。例如小时候父母会用老虎或警察叔叔恐吓我们没让我们乖乖听话,长大后我们不害怕老虎和警察了,却有了恐惧的习惯,自小形成的恐惧感禁锢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不自在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快乐、不自在、不爽,并不取决于外部的某人某事,而仅仅是因为有一个隐形的罩子在禁锢着我们,当我们去察觉让我们不爽背后的深层原因、对真相的有洞察和理解后,轻轻点一下头,吸一口气,你会发现纷乱的思绪和心情有所消解。先别着急和别人动怒,别人只是情绪的一个反应,真正让你生气的是和你内在的某一项的对抗有关。
不如自我察觉,自我反思,找到它,发现它,解开它,接受它,再睡个好觉,第二天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又重换生机。
结束语
不生气的方法有很多种,明白这些,我们的心态会好很多,顺应自然、顺应内心,我们就会少生气,从而可以守护我们的自身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阅读
“损友分三种,益友分三种”:孔子喜与这种人深交
鬼谷子:毕生的阅历,从不与这3种人深交,以免惹祸上身